在年初召开的第九届中国创投融资发展高层论坛上,学术界和企业界都在抱怨着“缺钱”,可投资界却表示,生物医药投资大、风险高、周期长,他们“实在不敢投钱”。
对于一种生物药的问世,业界将其概括为“十亿美金,十年时间”。正因生物医药长周期投入的掣肘,资金短缺成为该产业发展面临的最大制约。虽然各方都对生物医药产业的前景十分看好,但如何能使资本与产业“联姻”,仍然是目前最棘手的难题。
受制于资金和时间
对于一种生物药的问世,业界将其概括为“十亿美金,十年时间”。正如青霉素从被发现到大规模生产,历经14年,耗资约12亿美元。肺结核药物链霉素从被发现到大规模临床实验,甚至耗费了29年的时间。 也正是由于生物医药长周期投入的掣肘,资金短缺就成为产业发展面临的最大制约。
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副主任邢新会对记者表示,生物医药技术从研发到推向市场是一个复杂过程,从研发角度看,就包括生产技术、分离技术、制剂化技术以及体外诊断或临床诊断所需要的装备化技术等。
“可是,科研院所和大学的许多好的专利技术,大多都"躺"在那里难以转化。”邢新会坦言,“这光靠国家经费远远不够,更需要社会资金注入等背后的推手。”
然而,不仅研究机构缺钱,反观国内的生物医药企业,由于普遍呈现出规模小、竞争力低、研发经费投入不足、经济效益低等特点,也很少能获得风险投资基金的青睐。
“去年,国内医疗行业的研发投入总规模不足200亿元,而欧美国家在2012年的研发投入就高达1300亿美元,国内外差距相当大。”秉鸿投资合伙人周鋆说。
而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12月11日,国内登记在册的药品生产企业多达6986家,可销售额超过100亿元的企业却屈指可数。
资金短缺导致我国尝试新药研发的企业寥寥无几。而考虑到风险较高,专业投资基金对创新型生物药的介入也大多持谨慎态度。
周鋆分析称,首先国内的股权投资环境还不是很成熟,其次很少有出资人能承受得起生物药从技术研发、动物实验、临床、申报、生产到上市这长达十几年时间的消耗。
产业与资本如何“联姻”
在博泽医药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洪新看来,生物医药成果若不与资本结合,永远难以壮大,也难以让更多人受益。而技术没有资本的推动,其价值也难以释放。
可是,生物医药产业如何才能吸引更多社会资本的参与?对此,投资界人士普遍认为,真正有价值的核心技术和产品才是企业“吸金”的关键。
“我们在给生物医药企业做融资时,关键是考察企业的技术、市场、产品以及管理。最终还得看企业的产品,通过专业知识以及聘请专家对合作伙伴和产品进行综合的评价。”一位投资界人士说。
复星投资执行总经理许谦则举例称,重庆复创医药研究院有两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化合物,由于具有产业开发前景,还未到新药研发阶段就被国外一家基金以3.88亿欧元的签约价格转让。
“第一个化合物叫DPP4的抑制剂,具有开发成治疗?装型糖尿病药物的前景;第二个化合物是一种受体抑制剂,具有开发成治疗肺癌、乳腺癌等肿瘤药物的前景。”许谦说,“能够得到国际基金的承认,也预示着这类创新药物代表了国内新药研发的方向。”
不过,许谦表示,国内投资和研发的结合,还有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例如,科研院所、高校有很强的研发实力,但却没有很多经验去与投资机构和产业界联系接触,这种断层导致许多科研成果无法商品化。
周鋆则认为,生物医药高风险、高投入、周期长,单靠企业自身的投入远远不够,这更需要国家从政策层面鼓励、引导和投入。
“好在,中国的医药市场及投资市场正不断成熟,投资机构对早期医药项目的态度,也会随着产业的成熟慢慢有所改变。”周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