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工业快速增长背后有隐忧 量增利降依然难改
核心提示:在过去的2005年,全国医药工业实现总产值4600亿元,比上年增长26%;完成销售收入4300多亿元,比上年增长24%;累计实现利润达367
在过去的2005年,全国医药工业实现总产值4600亿元,比上年增长26%;完成销售收入4300多亿元,比上年增长24%;累计实现利润达367亿元,同比增长18%。
然而,尽管医药工业取得了速度与效益的迅猛增长,但医药行业显然是在疲惫中前行——相关的政策不断出台,整个行业处于调整、规范的状态。作为市场主元素的价格正在牵动医药市场的神经,降价的主旋律仍然在继续演绎;对药品实行明码标价、一药不再多名也在改变整个流通领域和工商企业的运作模式;药品分类政策的进一步推进不断调整药店终端的经营模式。此外,产业结构不断分化,资本并购如火如荼,外企入华步步为营……种种迹象表明:我国的医药行业正在进一步调整,这已在今年一季度有所表现。
量增利降依然难改
从药品产业价值链中成本与利润的对比关系来看:我国医药行业目前基本处于最底层:一部分是大宗原料药,而仿制药还处于高成本、低利润的产业阶段,没有完成良好的产业升级。
据有关部门统计,2005年度全国医药工业总产值(现价)完成4627.71亿元,同比增长26.25%,其中化学药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4.14%,中成药销售增幅为24.06%。通过对全年医药工业销售收入行业的结构分析不难看出,原料药工业和化学制剂工业实现的销售占总销售收入的比例分别为27.38%和25.73%,同比2004年各有涨跌:原料药上涨1.13%,化学制剂工业下降1.96%。
总体看来,2005年1~12月份,医药工业平稳增长,工业效益在第四季度大幅增长,医药工业共实现利润367.13亿元,同比增幅为18%。行业亏损情况显示,1~12月行业亏损总额为36.61亿元,同比增长10.44%,第四季度比前3季度减少7.15个百分点。其中,化学药品制剂工业亏损面最大,达27.59%,亏损金额10.49亿元。相比之下,医疗器械相对情况最好,亏损面18.38%,亏损金额2.62亿元。而从2002~2005年,化学原料药工业增速除在2004年下降外,一直保持高走态势,2005年已经达到40.23%,产量也达到了123,832,600吨的历史新高。
在医药保健品进出口贸易方面,来自海关的数据显示:2005年贸易进口额118.35亿美元,同比增长18.54%;出口额138.02亿美元,同比增长28.14%,贸易顺差19.6亿美元。分析全年医药类产品进出口结构,出口占53.82%,进口46.18%。在出口方面,西药出口占绝对优势,为94%,其中又以原料药出口占到57%,其后是医疗器械的27%。中药出口仅占总出口的6%,其中有3%是以中药材形式出口,中成药出口仅占1%。
今年一季度医药工业依然没有摆脱增量不增利的尴尬境地:1~3月,全国医药工业总产值(现价)完成1173.90亿元,同比增长21.24%;实现销售收入1092.05亿元,同比增长22.13%,其中化学制药业完成销售收入621.86亿元,同比增长19%;中成药完成销售收入251.99亿元,同比增长16.94%。但值得留意的是,一季度制药工业的利润增长幅度同比大幅下降,医药工业实现利润总额81.94亿元。分析近几年医药工业利润情况,2004年制药工业实现利润比2003年增长11.6%,去年又比2004年增长19.23%,而今年一季度同比只增长了7.82%。与此同时,整个医药工业汇总的利润率也在下降,2004年为8.8%,2005年跌至8.4%,今年一季度只有7.5%。如果将所有小企业统计进去,利润率有可能更低。
医药商业的低利润率可以通过规模、渠道、服务等多方面提升,但是工业利润率过低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创新和核心竞争力。国外大制药企业的研发投入占到了整个销售的15%~20%,在2005年推出9个新品的史克在研发上的投入达到20%多,而我们医药工业如果利润持续走低,将与国外同行间的差距拉得更大。
另一个让人担忧的情况是,今年一季度行业亏损总额为14.13亿元,同比增长将近1/3,相当一部分小企业正在死亡线上挣扎,两极分化更加严重。
从全国医药经济十强省市来看,销售收入集中度减少,利润集中度提高。
行业运行几大特点
一、特大宗量出口原料药产品数量增长,但利润难保。
我国大宗原料药出口量最大的前10种产品是柠檬酸、维生素C、谷氨酸钠、扑热息痛、饲料用赖氨酸、维生素E类、青霉素工业盐、四环素类、安乃近口服粉和咖啡因。这10大品种占原料药出口创汇总额的22.27%,称得上是中国在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医药商品。这些大宗产品的数量仍在增长,价格在成本线边缘,贸易官司此起彼伏。目前在中国医药制造业里,那些规模大、具有低成本优势的产品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贸易竞争和产业扩张,无论是基础工业成本,还是环保治理成本、资源成本都在上升,成本优势日益受到威胁。
二、原料药进口以高端产品为主。
目前,原料药进口占我国全部医药商品进口总额的1/5,进口量最大的类别是氨基酸类、维生素类和一部分头孢类抗生素。进口产品不再只是国内紧缺的品种,定向供应成分增加,形成了进口品牌与国产品牌竞争的局面。进口原料药仍然是某些高端原料药的主要来源,如某些精制氨基酸、维生素和新型抗生素。日本是目前在我国注册原料药最多的国家,拥有115件许可证和80种通用名品种。
三、三大中间体走势各异。
与青霉素工业盐和阿莫西林关联最为密切的6-APA产量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受三代头孢需求激增影响,去年上半年7-ACA产量同比大增21.02%,预计全年产量会突破2500吨而达到同比翻番。由于印度及西欧等7-ADCA的低价冲击,国内部分7-ADCA生产企业不得不限产或延缓建设,导致2005年上半年7-ADCA产量同比大幅降低。尽管全年产量会有一定增长,但发展速度已远远低于预期,这其中有7-ADCA下游产品链需求有限的原因,但更重要的还是应该归咎于国内生产企业技术成本的劣势。
对于已经快速成长起来的6-APA、7-ACA中间体产能和阿莫西林以及三代头孢原料药产能,解决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径是加大下游原料药出口力度和提高原料药成品综合质量,尤其是在众多制药企业纷纷争抢COS和FDA认证的通路中,谁拥有质量特色和技术优势谁就能真正实现认证效益。
四、国际认证热度持续走高。
获得美国FDA认证和欧盟COS证书的产品将会在市场上有更好的表现,出口价格也会随之上升。浙江海正药业长期致力于FDA和COS认证,其产品在国际上通行无阻;百科药业通过COS认证,布洛芬原料药出口占全国的50%;哈药集团优势产品全部在俄罗斯注册,抗生素产品国内、国际两大市场同时取得高效益。
国际开发经验表明:企业要迅速登陆国际医药市场,应主动创新,按照需求国的市场质量要求加快产品认证和注册。可以预见,2006年中国原料药行业必将掀起产品国际化认证的新浪潮。
五、特色原料药需求有限。
目前,国内多数企业已经对“大路货”失去了兴趣,认为即使行情出现好转,其盈利水平也不会太高,所以各种所谓的特色原料药大受追捧,企业不惜重金全力投入或转产。但值得注意的是,特色原料药的需求比较有限,一旦市场供应量激增,价格波动极大,将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营风险。
我要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