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晓旭
2022年,智云健康IPO 、微医获得超10亿元融资,创造了互联网医疗为数不多的热点。
行业发展至今,头部公司已形成,要么已在冲刺上市,要么已具备一定造血能力,资本也在更多地向头部企业聚集。整体上看,行业热度已经不及前两年疫情期间的高光时刻。
动脉网了解到,当前,一些中小型公司仍未停止创新探索的脚步,为了支撑业务进一步发展,有融资需求。不过,业内关于互联网医疗商业模式的讨论和质疑也从未停止。那么,互联网医疗还能融到资吗?尤其对于新兴的中小型企业而言,具备哪些能力更能获得资本青睐?动脉网通过多家投资机构和企业访谈进行了分析。
据国家卫健委数据,截至2022年6月,全国已建成1700家互联网医院;数量增长有所减缓,但仍处于增长中。
另据企查查数据显示,近一年来,有400多家以互联网医院为名的公司注册成立。尽管注册互联网医院公司并不等同于互联网医院获批,但这至少说明,这些公司要么已经成功申办了互联网医院,要么在筹备相关工作。
同时,银川、成都、青岛、广州、天津等城市先后建成一批互联网医疗产业园,提供平台建设、辅助运营等服务。
新公司、新业务、新模式的建立与扩张,不可避免会涉及到对外融资。动脉网了解到,多家互联网医疗公司正在融资过程中。
这些企业聚焦在更细分的领域,不再建大而全的平台。
成立于2021年的罕易将目光瞄准罕见病领域,建立起连接医生、患者、药企的私域运营平台,助力专家医生打造个人线上罕见病科室,实现从医生教育、学术交流、学术推广到患者管理的综合解决方案。
罕易创始人胡艺凡曾任七乐康石榴云医互联网医院副总裁,基于多年的互联网医疗从业经验,胡艺凡认为,罕见病非常适合通过医生社群运营的模式来解决痛点和刚需。“与许多疾病相似,罕见病急需高效且有效的诊后管理;但罕见病又尤其特殊,许多患者尚未被确诊,且确诊难度大、周期长。我们搭建平台不只是帮助医生进行患者管理,更希望帮助大量临床医生提升罕见病的识别能力,以便高效精准地发现更多患者。”
目前,罕易正处于早期运营中,需融资进行进一步的产品研发和医生拓展。
山屿海医生定位于基层,在许多平台专攻大医院的情况下,实现差异化。山屿海医生在基层医疗机构免费部署SaaS系统,吸引医生入驻平台,为其提供更线上患者管理工具,实现远程会诊、转诊等功能。在其平台上,入驻医生中70%来自基层。
在新一轮的融资计划中,山屿海医生计划融资1千万元,用于SAAS系统下沉基层市场。
一些企业也在着手验证自身商业化能力,开拓多样化的收入来源,以期更顺利地拿到融资。
珍乳网是一家互联网乳腺健康平台,为患者提供线上线下合的乳腺保健、健康宣教、疾病诊疗、康复指导等服务。
此前,珍乳网获得了光学产品制造上市公司舜宇光学500万元的天使轮投资。“我们正在进行pre-A轮融资,计划融2000万元。”珍乳网创始人、董事长杨胤介绍,公司计划2024年与全国20家三级医院、80家三级医院签约合作,注册医生达5000人,注册用户达到200万;本轮融资则主要用于业务拓展,包括技术平台研发投入、市场营销费用等。
杨胤提到,公司原计划先集中进行服务能力建设,暂不将重心放在营收层面;不过,为了更顺利地融资,公司正在尝试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商业化,包括乳腺疾病管理服务包、陪诊服务、企业员工健康管理服务、健康商城等。
汇聚了众多全国权威三甲医院胸外科、影像科、呼吸科、肿瘤科专家的肺诊网正在进行pre-A+轮融资。
“肺部疾病多依靠影像数据作为诊断标准,互联网平台尤其适合助力肺部疾病的早筛、早诊和早治。因此,我们打造了一个以数据中心为基础的智慧型互联网医疗平台,传播科普健康知识,对接优质医疗资源。”肺诊网联合创始人缪培生提到,早筛方面,肺诊网进行医学知识科普,通过人工智能辅助医生诊断;筛出患者后,借助平台优质医生资源,对患者进行及时的线上线下一站式服务;诊后环节,为患者提供术后健康管理服务。下一步,肺诊网在互联网医院基础上还计划建设肺结节专科医院,以实现线上线下深度融合。
通过在线问诊、疾病管理服务包、早筛、保险、导诊、检测等线上线下收入来源,2021年,肺诊网医疗服务收入近千万元。
对于技术型企业而言,打造标杆案例成为重要任务。互联网诊疗SaaS平台网医联盟在已服务了2000家医疗机构的基础上,将荆州市中心医院互联网医院、毕节市区域互联网诊疗平台作为重点建设和运营,为当地医疗机构充分打通线上线下服务流程。目前,网医联盟正在进行A轮5000万元融资,计划用于技术研发和市场拓展。
此外,也有莲藕健康、方寸医生这样具备一定服务体量或聚焦数字疗法的公司正在进行融资。
整体上看,当前企业与行业早期融资需求相比,既有延续,又有显著差异。延续体现在仍以互联网医院为基础设施,围绕医患连接展开后续业务;当前企业吸收了行业既往探索经验,诸如疾病管理服务包、家庭医生产品、B2B2C模式等,这些都是可以直接变现的途径。
差异则在于,当前企业更清晰地意识到获取精准流量的重要性,从特定专科或疾病入手,更深入地服务于医生、医院和患者;同时,结合近年来药企数字化转型需求,将医药数字化营销与互联网医疗相结合,尝试新的模式。
行业已经发生迭代,很显然,投资机构关注的互联网医疗也不会只是当年以便捷和高效为目标的在线问诊了。动脉网与多位投资人交流后,归纳了当前投资人最关注的几个点。
是互联网工具还是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渗透至医疗领域的初衷,是以其高效、透明的特征,改善医疗领域效率低下、信息不透明等问题。这些年来,各种帮助患者就诊、帮助医生管理患者的互联网工具纷纷涌现。从就诊便捷性的维度来看,互联网医疗发挥了巨大价值。
长岭资本管理合伙人蒋晓冬表示,具有互联网属性的医疗服务,并不只是通过互联网工具提供。“互联网的核心思维是以客户为中心,复用到医疗服务上,就是追求以患者为中心。”
如何实现以患者为中心?在蒋晓冬看来,需从患者能享受到的效果和效率角度出发,重构医疗服务的流程和形式,这其中,涉及到线上线下服务的融合。“真正能通过纯线上方式解决的疾病并不多,线上线下结合的OMO模式适用于大量医疗服务。只不过,由于疾病特征不同,其管理和治疗所需的线上和线下服务比例各有差异。”
可见,互联网工具仅仅是互联网医疗服务的载体,但不是全部。
“传统医疗服务体系以医院和医生为中心的状态急需改变,未来大部分医疗服务都将发展为OMO模式。”蒋晓冬提到,从这个角度看,行业仍然处于早期,仍有大量机会。
红利褪去,流量从何而来?
当前,业内有微医、好大夫在线等早期成立的互联网医疗公司,得益于多年积累,形成了自身相对稳定的流量;也有平安健康、京东健康、阿里健康等,可获取来自母公司生态体系内的大规模流量。
2020年以来,互联网医疗收获了一波整体流量增长,不过,由于公立互联网医院大力建设和推广,这些流量中的很大一部分聚集在公立体系,尤其是大三甲的互联网医院。
在元璟资本投资人汪劲松看来,目前互联网医疗项目大致分为服务平台类和软件技术类,由于流量红利褪去,服务平台类公司的流量获取相对困难,利用医院或患者的刚性需求,才有机会将用户留在平台上,产生后续的用户支付等;同时,针对患者端,有相应的硬件,例如智能可穿戴设备等配合,持续获得数据并输出服务,用户黏性会较强。“我们更加关注创业的切入点,是否有亟待解决的刚性需求。”
在一家知名机构关注数字医疗的投资人郭亮(化名)表示,企业是否有较强的流量来源,的确是需要重点考量的维度;通常,由大型集团孵化、背靠行业协会等类型的公司,会在流量上有优势。
如何辅助公立体系?
前文已经提到,大规模流量正在向公立互联网医疗聚集。目前,许多公立医院实现了各自医院医疗服务的线上化,与线下检验检查、手术住院等项目衔接,大大改善了患者体验;尤其是近几年公立医院受疫情影响,也面临诸多困难的情况下,互联网医疗服务维持了医院与患者之间的联系,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患者流失。
受我国医疗服务体系格局所决定,郭亮认为,行业无论处于哪个发展阶段,都不能脱离公立体系,这是互联网医疗发展的核心逻辑之一。
据动脉网了解,公立体系在涉及互联网医疗的问题上,面临两个现状:一是已经将互联网医院平台建好,也希望将其运营好,却迟迟找不到突破口;二是面临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种种措施,急需考虑在治好病、提升医疗技术水平的情况下,如何降低成本,以实现更佳的收益状态。
“当前各类与医院合作进行的病程管理,就是解决公立体系实际问题的方法之一,包括当下很火的数字医疗,本质上也是做病程管理。”郭亮认为,这样的模式能通过线上化的方式增强医院科室建设、帮助医生做患者管理,是一种正确的未来。
如何把握不同类型的商业模式?
互联网医疗是长周期的行业,这已成为共识。不过,各家企业的商业模式不尽相同,已经形成了多种收费方式,具体到不同的业务上,其周期的判断也有差异。
“软件技术类公司面对客户大多为医院,医院是非常强势的甲方,且具备多个科室,需求不尽相同。”元璟资本投资人汪劲松提到,此类项目更多关注客户拓展情况和项目持续周期,是否有后续付费的可能性;同时,我们会关注项目早期的执行或销售人效,优质项目在早期会体现出较高的效率,在做市场拓展时会有更强的势能。
非技术服务类的商业模式多种多样,但也有共性,即:连接医、患、药、险等相关参与方,由其中的关键参与方付费。
郭亮认为,诸如病程管理、医药险组合的模式,涉及医疗核心,需要专业化打磨,一定是产品成本高、增长速度慢的,需从更加理性的角度看待。“项目在理论上的商业模式必须是可行的,同时满足商业模式里各个关键参与者的诉求和痛点,团队还必须要有商业化能力。”
在动脉网进行行业调研过程中,确实有部分曾经投资过头部互联网医疗企业的机构表示,目前已较少涉及对相关项目的关注和投资。
但是,仍在此领域持续跟进的投资人几乎都认为,行业发展过程中,少不了对商业模式的探讨、对盈利模式的质疑,但行业价值的底层逻辑仍然存在,包括医疗资源供给不平衡、医保支出增速过快、人口结构变化等等;与其他行业相比,围绕患者就诊流程所进行的数字化程度还远不够深入,因此,这其中仍然有巨大的机会,稀缺的是具有突破性的解决方案。
从已获得融资的企业身上,能得到更多启示。
近一年来,互联网医疗一级市场共有融资19起,总融资额22.7亿元。除了微医获得超10亿元巨额融资之外,其他中小规模融资单笔金额大多在千万元级别至上亿级。微医作为头部综合平台,融资额与公司业务规模、收入规模相关,有其特殊性。中小规模集中在细分专科、细分服务环节,更能代表当前业内的普遍情况。
那么,这些中小规模的融资背后,企业具备了哪些特质?
2022年以来互联网医疗融资情况,来源:公开报道,动脉网制图
其一,在机遇来临时已做足了准备,几家精神心理领域的公司尤其如此。
精神心理在疫情之后迎来一轮爆发期间,心理健康引起了全民关注。此前,好心情、简单心理、壹点灵等企业基于疾病诊疗、心理咨询等供给端的不足,搭建了互联网服务平台,在患者需求导向下,又将服务往线下延展。
目前,精神心理已成为互联网医疗最热门的细分领域。得益于早期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的探索,又不断根据市场需求进行持续迭代,这些公司自然成为资本青睐的对象,尤其是好心情、简单心理分别在一年内两次获得融资。
其二,将服务进化为产品,最突出的就是数字疗法产品。
互联网医疗服务早已不是单一的问诊开方,从医到药的全流程服务成为常态,也有的演变为服务包,整合了患者需要的各类资源。目前,数字疗法也成为了互联网医疗的产品进化方向。
海心智惠、优麦科技、心景科技等均在探索将特定的疾病管理以数字疗法产品的形态进行固化。
数字疗法产品需进行医疗器械注册证审批,意味着能获得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权威认可,这与单纯的、效果难以直接显现的模式创新相比,更容易“看得见摸得着”,也因此成为衡量企业实力的标准之一。
其三,技术类公司紧盯市场需求,及时迭代解决方案。
列表内的公司里,海虎健康、奈特瑞等是技术服务型企业。近两年来,除了实体医院、互联网医疗公司之外,医疗健康产业链上的其他企业也有布局线上医疗服务的需求,因此,技术类公司创办的互联网医疗园区出现,更高效地满足此类需求。
上述几类企业的服务和产品内容各不相同,却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在巩固自身专业服务能力或技术能力的同时,顺势而为,随市场变化而调整策略。
整体而言,新的行业力量从未断档,新的资本也在持续注入,能否获得融资,关键在于个体。正如多位投资人所言,传统医疗服务的数字化任重道远,互联网医疗可以做的事,还有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