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葡萄心
编者按:在国务院新闻办举办的集采政策吹风会上,国家医保局副局长陈金甫在回应集采对药企、对医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时说道,集采之下,企业会优胜劣汰。“比如按照集采规则,过评多少家以后,将不再采购非过评产品,这个指挥棒就提醒企业,你不要再在这个药品上再消耗社会资源了,而要进行创新产品和核心技术的研发。所以为什么国家在去年提到了“专新特精”,要找出你的硬杠杠,不要什么都去做。”
陈金甫副局长提到的医药行业的专精特新,又该怎么做呢?
国内的医药市场已经发育成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但关于化药、生物医药研发我们是借鉴国外发达医药经济体这点想必大家没有异议,至今我们很多关于医药行业服务的理念和合同研究组织也没有完全和国外齐平。
事实上,除了整个行业的差距外,在大行业背景下的各个分支学科我们甚至有更大的差距,比如口腔行业里的各种设备,我们很多都是使用进口设备,有一些仿制企业也做的不够精,不够强,不够大。
这几年我们不断看到国外要限制中国发展五大高端制造行业,其中就包含生物医药和医疗设备。那么我们近两年常提的“卡脖子”问题和所谓弯道超车,在医药行业里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吗?
01 管中窥豹,专精特新
其实不仅仅从口腔行业中可以举出例子,前不久行业内一个外科医生写的公众号文章还例举了国内在外科手术设备上的差距,也使不少人震撼,“器械是人家的,针和缝线是人家的,腔镜设备是人家的,甚至手术床、止血材料都是人家的”,就好比口腔中的微创根尖挺套装,显微器械套装是进口的,甚至连拔牙钳,修复螺丝刀都是进口的。
这些设备国内不是不能够制造,也在努力走强,但由于依赖惯了,有进口的,代价不高,企业就不愿意冒风险,高投入去研发、制造自己的新设备,管理科研人员是不容易的,管理运营科研团队更是难上加难。
专精特新之路相当难行。但是国内正走在成为制造业强国的路上,医药行业也可以听国家的号召,努力打造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
有了这样一批主营业务突出、专业能力强、研发创新能力强、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国内就可以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的中高端企业,这样或许就可以解决高端制造、国产替代、卡脖子这些问题。
下面笔者想就医药行业的情况来谈谈专精特新。愿行业,拥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
02 医药行业专精特新之专
所谓“专精特新”,是指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
专业化即专注核心业务,提高专业化生产、服务和协作配套的能力,为大企业、大项目和产业链提供零部件、元器件、配套产品和配套服务。
这方面关于为大企业配套零部件、元器件其实是产业延伸方面,只要有立项,有资金,很快可以有相关采购为之配套下游产业,但更难的其实是专业化的配套服务。
专业化的配套服务需要深入了解产业上下游的情况,了解项目立项的根本,了解市场的趋势,这些是要建立在深刻的思考和多年的行业基础之上的。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容易做的是相关配套服务,而难的也是这方面,因为这不是简单的对应采购关系就可以解决的,要想做好,并且能够为行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从而获得企业长足的发展,需要的是真正的创新。
只有创新的服务,才能切实解决行业和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而这并不简单,既需要行业的积累,又需要与科技进步进行交叉结合才能实现。
03 医药行业专精特新之精
精细化即精细化生产、精细化管理和精细化服务,以美誉度高、性价比好、品质精良的产品和服务在细分市场中占据优势。
企业管理往往胜在细节。在营销中企业也非常重视细分市场。医药与精细化密不可分,因为医药行业的每个环节常常都事关生命。
每一个细节的疏忽都有可能酿成重大的灾难性事故,这样每一个环节的管理就要非常到位。
不少医药事故和医药企业失败的原因都和细节有关——原材料成本管理不善的“苹果皮”事件,“一个标签的故事”等,就这样倒下了一个个企业。
精在医药行业里绝不应仅仅是口号,而应该是灵魂。精的难,难在管理,但归根结底还是难在人才。所以对于医药行业的中小企业的管理,创业就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人和”在企业后续的发展中,甚至有时会比“天时”、“地利”还显得尤为重要。
04 医药行业专精特新之特
特色化即利用特色资源,弘扬传统技艺和地域文化,采用独特工艺、技术、配方或原料,研制生产具有地方或企业特色的产品。
这里面主要就对应了事业成功三要素之一的“地利”,尤其是中医药企业,原产地优势可以说是非常明显和重要的助力。
比如一些原产地植物药材中有效成分含量非常突出的地区和企业都在大力发展自己的优势——雅安的黄莲,富硒的黄芪等等。但除了这些具有资源的企业创业外,其他行业内的企业在独特工艺和技术方面还是大有可为的,只要苦练内功,抓住根本,进行技术研发的突破,结合自己的专业化发展方向,是一定可以走出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的。
05 医药行业专精特新之新
新颖化即开展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培育新的增长点,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近年来我们“新”,“创新”提得很多。“新”字讲起来很容易,但切实的来说,真正的实实在在的“创新突破”却非常难。
医药行业,尤其是药品,一直在这方面想有所突破,但多少年来,也只有获得诺贝尔奖的屠呦呦教授参与研发的“青蒿素”获得了国际上的承认和认可。
近年来虽然医药行业在研发创新方面加大了力度,却也依然只是在“me too””me better”“fast follow”方面竞争的更加激烈,即使有一部分开始进军“FIC”,反而形成了另外一种的高水平重复竞争,造成了同靶点赛道的异常拥挤。
所以做药最终需要回归到商业本质。一家药企能否合理设计临床实现最优获批路线、海内外能否快速完成临床、有无商业化经验及管线管理能力都很关键。
这也给国内立志走“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带来了一定机会。做好服务,帮助企业解决问题,共同闯关,就可以走出一条多家医药中小企业联合发展、共同研发、共同创业的低风险医药研发合作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