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正青
2018年港股18A上市新规和2019年上交所科创板推出后,未盈利生物医药创新企业开启了“IPO融资潮”。但随着医药股接二连三的破发,投资者在审视创新药企时,不再单纯地追求创新理论,产品商业化能力已逐渐成为了投资者关注的重点。
近日,上交所发布科创板上市委发布公告,益方生物首发获通过,中信证券为其保荐机构。拟募资24.09亿元,主要用于新药研发项目及总部基地建设项目。
招股书显示,2013年1月成立的益方生物,聚焦于肿瘤、代谢疾病等重大疾病领域创新药研发。目前尚无任何产品上市,也未开展商业化生产及销售,一直处于未盈利且持续亏损状态,2018-2021年6月,分别亏损1.03亿元、9498.6万元、10.53亿元及1.67亿元,累计未分配利润达-13.5亿元。
随着越来越多未盈利生物公司上市,投资者也早已见怪不怪,但凡能上市的未盈利公司,其产品或研发管线市场潜力必然巨大,创新能力越强,产品越具有唯一性,公司估值就越高。成立仅9年的益方生物就已估值48.5亿元,那其独家“药方”又是什么呢?
益方生物的三个核心“药方”
益方生物自成立以来即聚焦于肿瘤、代谢疾病等重大疾病领域,以尚未满足的临床需求为目标导向,坚持研制全球首创(first-in-class)和最优(best-in-class)的创新新药。目前,产品管线有3个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核心产品和5个临床前在研项目,3个核心产品均已获准开展II期或III期临床试验,研发进度位居全球或中国前列。
益方生物研发管线
来源:招股书
◆ D-0120(URAT1抑制剂)
D-0120是尿酸盐转运体1(URAT1)抑制剂,用于治疗高尿酸血症及痛风。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获批使用的URAT1抑制剂主要包括苯溴马隆、丙磺舒和雷西纳德。苯溴马隆在美国未获FDA批准上市,在欧洲上市后因肝脏毒性被撤市;丙磺舒在患者服用初期会显著肾脏中尿酸含量,增加肾结石和其他肾脏疾病的风险;雷西纳德2015年FDA获批上市后由于肾脏毒性被黑框警告,并于2019年撤市。
而D-0120与已上市直接竞品的技术差异主要体现在药物分子或先导化合物不同,D-0120作为新型的URAT1抑制剂产品,临床数据显示了良好的安全性和较强的降尿酸效果,其中D-0120的细胞内活性URAT1的IC50是同类URAT1抑制剂雷西纳德的50-100倍,而且具有更好的选择性,是一种更高效、安全的痛风治疗方案。
D-0120目前正在中国进行II期临床试验,研发进度位居全球或中国前列。
◆D-0502(口服SERD)
D-0502是口服选择性雌激素受体降解剂(SERD),用于治疗雌激素受体(ER)阳性、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阴性的乳腺癌。
目前唯一获批上市的SERD 靶向药氟维司群(Fulvestrant)需肌肉注射,2019年全球销售额约9亿美元(约61.5亿人民币)。
D-0502与氟维司群的技术差异主要体现在产品剂型和生物利用度方面,D-0502采用口服给药,便捷性和依从性更好;临床前研究和临床试验显示,D-0502 生物利用度较高,对雌激素依赖的肿瘤细胞增殖的抑制活性(IC50)和人体内的暴露量(AUC)均高于氟维司群。
目前D-0502正在中国和美国同步开展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并已于2021年10月获得CDE同意开展在ER阳性HER2阴性乳腺癌病人中与标准治疗进行头对头的注册性III期临床试验。
SERD药物作用机制示意图
来源:公司官网
◆D-1553(KRAS G12C抑制剂)
D-1553是一款KRAS G12C抑制剂,用于治疗带有KRAS G12C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结直肠癌等多种癌症。
D-1553是国内首个自主研发并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 KRAS G12C 抑制剂,已经在美国、澳大利亚、中国、韩国、中国台湾等国家及地区启动了国际多中心I/II 期临床试验,并已于2021年11月进入临床II期试验阶段。
为保护在研产品的全球权益,益方生物拥有主要产品的9项境内专利,以及22项境外专利,确保其核心产品的竞争力。
从招股书来看,益方生物的三款核心在研产品市场空间大、产品成药性高、临床进展领先。但是尽管如此,在相同赛道益方生物也将面临越来越多的竞争对手,目前仅国内进入临床阶段的URAT1抑制剂在研管线就有9个,口服SERD 6个,KRAS G12C抑制剂4个,其中不乏恒瑞、阿斯利康、礼来、诺华、罗氏这样的国内外巨头。
因此,益方生物要想在对应赛道上取得先发优势,一方面需要继续加大研发投入,保持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探索与国内外其他有实力的医药公司合作,推进在研产品的临床进度和商业化。
资金需求巨大,商业化进度亟需加快
由于益方生物所有产品均处于研发阶段,尚未开展商业化生产销售,产品尚未实现销售收入。目前最快能上市并能为其带来收益的是已对外授权产品——BPI-D0316(第三代 EGFR抑制剂),2021年3月已提交上市申请。
BPI-D0316是益方生物自主研发的用于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第三代EGFR 抑制剂。在BPI-D0316获准开展临床II期试验后,与贝达药业就产品在中国的研发和商业化达成合作,贝达药业将向益方生物支付首付款以及后续研发里程碑款项合计2.3亿元,以及产品上市后的销售里程碑款项及约定比率的销售提成费。2019年,益方生物收到贝达药业相关款项5530 万元,这也是益方生物三年半以来唯一的营业收入。
众所周知,贝达药业的埃克替尼是第一代 EGFR 抑制剂,2011年上市以来已为贝达药业实现超过100亿元的收入,贝达药业在EGFR 抑制剂的商业化销售方面积累了丰富的营销渠道和学术推广经验。在已有同类药物奥希替尼、阿美替尼、伏美替尼上市,且前两者已进入医保目录的背景下,BPI-D0316即使上市,也将面临激烈的竞争,但如果能借助贝达药业的营销能力,或许能做到后来居上,实现双赢。
目前已上市的第二、三代EGFR 抑制剂
来源:招股书
除此之外,益方生物三款核心产品还处在临床阶段,2018-2020年,研发费用分别为9592.18万元、1.33亿元和10.08亿元,预计2021-2025年,益方生物还将在这三款核心产品中投入累计将达到近19亿元,此外还有多项临床前探索性研究项目同步开展,益方生物资金需求极大。
未来五年研发项目投入情况
来源:招股书
核心产品上市尚需时日,同时由于益方生物此前并无商业化销售产品的经验,尚未建立完善的商业化生产和销售团队,也没有医保谈判、药品集采谈判等经验,能否进入医保目录或中标集采将直接影响产品销量,未来产品上市后,也不一定能够实现盈利。
因此,对于益方生物而言,如何快速实现商业化是摆在面前的一道难题。效仿与贝达药业的合作模式,在拥有良好的外部合作机会时,通过产品权益转让或授权等模式,可于产品研发阶段即产生收益和现金流,同时降低公司研发和经营风险,也是目前研发型医药创新企业常见的做法。
两年融资15亿,下一个百济神州?
从益方生物的研发管线来看,其核心产品都是同时在中国和美国开展临床试验,D-1553还在国际多中心开展II 期临床试验。而近年来,临床试验已变得越来越贵,目前就国内来说,单个患者的入组成本已以万元计,而国外这个价格需要翻上几倍甚至近十倍。
为维持高昂的研发、临床试验费用,尚无主营业务收入的益方生物只能依靠创始人借款及股权融资的方式筹集资金。在融资方面,益方生物的创新能力、潜在市场以及全球化视野价值吸引了众多明星资本的青睐。
2017年5月31日,益方生物宣布完成1900万美元B轮融资,此轮融资由奥博亚洲领投,礼来亚洲基金跟投。
在B轮融资前,益方生物已在2015年获得美丽境界投资管理领投的天使轮融资,并在2016年的A轮融资中得到礼来亚洲基金和国药资本注资,共获得1100万美元的资本投入。
2018年底与贝达药业签订《合作协议》后,益方生物加快融资步伐,2019年3月12日,宣布完成7000万美元(约5亿元人民币)C轮融资,此轮融资由尚珹投资、招银国际共同领投,浦东科创、礼来亚洲基金和奥博亚洲资本跟投。
一年半后的2020年9月,益方生物完成D轮融资,本轮融资总规模10亿元,高瓴创投领投,启明创投、Janchor(建峖实业)、AIHC Capital (瓴健)、经纬中国、德屹资本等机构跟投,原股东礼来亚洲基金、奥博资本、浦东科创、尚珹资本、招银国际等继续加持。
IPO前股本结构图
来源:招股书
巨额的融资成功帮助益方生物加快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速度,同时也有助于其团队的扩张,2018-2021年6月,益方生物的员工数从27人扩张至131人。
益方生物“高举高打”的研发管线、国际多中心开展的临床试验、高额的研发费用,配上出色的融资能力,不由得让人想起另一家创新药巨头——百济神州。相同的发展思路,益方生物是否可以效仿百济神州成为下一个创新药巨头呢?
小结
益方生物作为创新药研发企业,经过多年的积累,打造了独特的技术平台和优质的研发管线,其中多项产品研发进度在同类候选药物中位列世界前沿。
未来,益方生物能否将创新成果转化,实现其市场价值,还待时间检验,贝壳社将持续关注。
参考资料
1.益方生物招股书,官网
2.《张江将再添一家上市企业,益方生物科创板IPO申请获受理!》,张通社,2021.4.16
3. 《益方生物科创板IPO:连年亏损,与贝达药业共享新药专利》,格隆汇,2021.9.30
4.《核心产品或有知识产权纠纷 益方生物科创板IPO能否顺利推进?高瓴等明星资本已下注》,科创板日报,2022.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