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百奥泰
|礼来
|带量采购
|第五批国采

当前的位置:>资讯>行业新闻 > 正文

In还是Out?2021年License交易爆发 未来向左还是向右?

  •   来源:生物探索
  • 时间:2021-12-30
分享到:

核心提示:作者:单露瑶授权合作(License)是近年来医药领域出现的一种产品引入方式。依据引入方向不同,License可以分为License-in和Licens

作者:单露瑶

授权合作(License)是近年来医药领域出现的一种产品引入方式。依据引入方向不同,License可以分为License-in和License-out两类,其中前者是引入方付费向授权方购买许可,后者则是授权方收费向引入方授予许可。作为医药公司产品管线引进/输出的重要方式,2021年Licensein/out交易刷新多项纪录。

15亿美元License-out合作 创下新纪录

12月中旬,上海齐鲁锐格医药研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锐格医药)和跨国制药企业美国礼来达成合作,双方将在未来数年内在临床前药物开发、临床研究及商业化方面展开密切合作,共同开发针对代谢性疾病领域的创新疗法。

根据协议,锐格医药将授予美国礼来一项关于锐格医药的知识产权许可,美国礼来可选择延长该项许可。礼来将负责除大中华区(包括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及台湾)外的临床开发、生产及商业化;锐格医药将保留在大中华区的上述权益。

锐格医药将获得总计5000万美元的预付款,其中包括部分股权投资。另外,锐格医药还将获得最高15亿美元的潜在临床前、临床开发和商业化里程碑付款,以及个位数至较低两位数的全球销售分成。此前,公司已获得由礼来亚洲基金领投的9000万美元B轮融资。15亿美元也是中国药企在临床前(pre-clinical)阶段对外授权合作上金额最大的一笔交易。

锐格医药成立于2018年,是一家处于临床阶段的生物医药高科技公司,要利用自身AI辅助新药研发CARD (Computer Accelerated Rational Discovery) 平台锁定制药界“久攻不下”的靶点并开发具有临床差异化优势的创新药物,并聚焦肿瘤、免疫和代谢三大治疗领域。目前,锐格医药已经在上述三大治疗领域建立起了丰富的自研管线布局,而本次公司与礼来合作的是其代谢管线中一个位于临床前的早期专利。

就创新药层面来讲,License-in具有自身显著的优势,能让生物科技企业迅速蜕变为生物制药企业;而借助License-out,企业可以在短期内获得充足的现金流支持,得以进一步进行研发工作。但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争议逐渐显现,License-in模式衍生出了一条赚钱捷径,研发公司+大投资+引进授权,创新药企便可速成。有人认为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耗子就是好猫,有人则认为License-in/out不应是资本圈钱、游戏的媒介,用License-in/out来做实事,最终惠及患者,才是模式产生的初衷。技术本身并无过错,关键在于企业如何利用两种模式谋求创新发展。

License-in:弥补企业短板 实现“弯道超车”

国内药企引进海外企业早期项目,提高创新药研发概率,快速丰富公司产品管线,License-in模式可以弥补自身产品的短板,打造差异化优势实现“弯道超车”。目前引进项目领域一半以上为抗肿瘤类药物,项目阶段以临床II/III期为主。2015年,我国License-in模式交易数量只有29件,2020年全年首次突破百件。中国本土医药创新企业是License-in的核心力量,百济神州、再鼎医药、复宏汉霖、思路迪医药等一批头部Biopharma/Biotech公司,在2021年火力全开。另外,以恒瑞医药、豪森药业、齐鲁制药、扬子江、先声药业、哈药集团等在内的一批本土大型企业,也正积极通过License-in的方式,优化产品管线,整合创新资源。

 

近十年国内药企License-in统计(来源:西部证券研发中心)

 

 

2021年我国创新药十大License-in交易案例(来源:药智网)

License out:推进国际化布局

相对而言,License-out的难度比License-in要更大,药企的科研实力需要获得巨头企业的认可。而随着国内创新药生态环境逐渐构建成熟,创新成果不断显现,国内药企与国际药厂达成License-out协议也开始日渐增多,交易额一路猛涨。License-out 从2016年仅有一个,已经增长至2020年的42个,2021年Q3就26个,数量增长显著,这表明我国创新出海能力正在持续提升。国际化项目从热门PD-1单抗出海到多前沿靶点ADC、双抗类型交易,适应症从抗肿瘤延伸到自身免疫、心血管乃至新冠等治疗领域。百济神州泽布替尼成功登陆美国市场,成为史上首位成功出海公司;索凡替尼、特瑞普利单抗、普纳布林、信迪利单抗等均已提交并处于递交与受理状态,众多产品蓄势待发。License-out模式带动下,FDA开始认可中国临床数据,这将有利于国内产品推进国际化。

 

 

 

 

TOP 10 License-out交易史(来源:Wind 平安证券研究所)

创新出海可以分为4个阶段:产品国际化,直接将产品授权给跨国药企做全球开发;临床国际化,建立海外运营团队,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研发国际化,海外直接组建早期研发团队;商业国际化,海外自建商业化团队,完成全球化销售。目前,我国企业已完成产品和临床国际化,部分企业也开始在国外设立研发部门,有望进一步提高我国创新药研发能力和产品出海能力。

 

 

 

 

国内药企海外License-out项目汇总(来源:国盛证券研究所)

国家政策深化,药物创新迎来发展新机遇

2017年6月19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宣布,我国加入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协调会(The 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Harmonisation of TechnicalRequirements for Pharmaceuticals for Human Use,简称ICH)。药品注册领域与国际接轨,药品监管部门、制药行业和研发机构逐步采取和实施国际药品领域的高标准,引入全球通行的药物研发与注册技术要求,一方面提升了国内制药行业创新力、竞争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中国制药融入国际医药产业链。

 

 

ICH指导原则(来源:ICH工作办公室官网)

2015年到2021年,国务院、全国人大等多部门相继出台30多项文件,为药物创新发展扫除障碍,提供便捷服务。2020年7月,新修订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正式实施,特别增设药品加快上市注册程序一章,设立突破性治疗药物、附条件批准、优先审评审批、特别审批四个通道,支持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药物创新。

 

 

《药品注册管理办法》(来源:国家药监局药品审理中心)

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医保局联合发布《长期处方管理规范(试行)》,对长期处方组织管理、开具与终止、调剂、用药管理和医保支付等方面进行了规定。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周期由4年一次逐步稳定为1年一次,创新新药占比大幅提升,从上市到纳入医保的时间也大幅缩短。2017年-2020年,绝大多数创新药都可以在当年成功准入,2020年最短周期仅为5个月。据国家医保局数据,2021年目录外67个药品中有66个是五年内上市的,占比99%,其中27个创新药实现上市当年进入医保。创新药进入医保速度大幅提升,可帮助创新药企加速回笼资金,是对医药创新的有力推动。

 

 

部分医药改革政策(来源:西部证券)

投资机构:研发潜力、临床价值备受青睐

从资本市场角度来看,医改启动后医药创新企业快速成长,创新药投资热潮兴起,投资金额和数量陡增。然而,伴随头部优质企业成功上市,加之创新门槛持续提升,投资热开始降温。上市的创新企业数量剧增使得资本市场重新开始设定投资标准。

近年来,资本市场更青睐尚未验证的创新靶点。未被验证的靶点有望革新治疗方式,具有较高临床价值,市场潜力较大又尚未形成明显竞争格局。此外,投资者更愿意布局创新分子或前沿技术的企业。分子创新主要是技术平台突破,相比靶点创新蕴藏了更多机会。多家证券报告均表明应关注未来具有持续发展潜力的自主创新企业,以及具有较高临床价值和壁垒的创新药产品,例如,恒瑞医药、百济神州、信达生物、康宁杰瑞、微芯生物等。

 

 

License-out主要授权方企业(来源:国盛证券研究所)

 

 

License-out主要受让方企业(来源:国盛证券研究所)

企业:喜欢但又怕受伤害

License-in早期发展浪潮已过,目前交易项目大多为中后期项目,但中后期项目风险低也伴随着高昂交易费用。License-in的交易模式主要由首付、里程碑付款和未来的销售提成组成,弊端显而易见,未来如果药品成功上市,引进方还要把自己的销售利润拱手让人几成。更糟糕的是,基本所有引进的项目,国内药企都仅仅是个中国区代理商。而且,走捷径的产品最终还是会重新回到和仿制药类似的价格竞争局面,主要进行价格PK。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国产新药管线数量增长显著,但从靶点分布来看存在大量同靶点扎堆的情况,导致新药上市就将面临较为激烈的竞争格局。License-out产品出海带来破局机遇,国内药企要重视本土药企出海的价值空间。百济神州已经为业界做出了示范,本土药企的研发能力可直面竞争海外头部药企。产品技术硬、研发效率高,未来本土药企创新药出海将会乘风破浪。

 

 

国内小分子肿瘤药靶点全景(来源:药渡、平安证券研究所)

从发展历程来看,License-in是忧大于喜的,引进方需要格外谨慎,不要为了引进而盲目引进,红海地区已经人满为患,发展方向该转变到蓝海领域。还有,技术是否有价值与技术是否成为上市的唯一筹码是两码事,License-in技术本身不该是质疑的焦点,企业的使用方式才是问题根源。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不管是License-in 还是License-out,自主研发创新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拿来主义或许是过渡之策,但自力更生才是生存之本。

参考来源:

[1]《2022 年医药行业投资策略 ——变局时代,揽下宏大格局中的点点繁星》

[2]《医药生物行业2022 年度策略报告 行业生态加速进化,寻求更高质量发展》

[3] “十四五”全民医疗保障规划一问一答

[4] 中国食品药品网

[5] ICH工作办公室官网


免责声明:


1、本文转载自网络媒体,只为传递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2、如本文涉及版权,内容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
  时间进行相应处理!


我要点评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In还是Out?2021年License交易爆发 未来向左还是向右?_行业新闻_资讯_信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