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金鸡湖畔
阵痛之后,医药产业或迈出“至暗时刻”,开始触底回暖
这几年,受国家医药供给侧改革、医药政策调整、疫情三重因素的影响,国内的医药市场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调整,“三期叠加”带来的阵痛,让医药人难忘。
时至岁末,明年的医药市场如何,是笔者最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整体的判断是,国内医药市场已经走过了“至暗时刻”,正处于“V”字型反弹底部爬升的过程中,看好明年的医药市场。
做出这个判断的最主要原因,是因为这些年影响行业最大的政策,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政策正在调整,中标率稳中有升;中标价格不再“没有最低,只有更低”;带量采购政策正在变得越来越理性,中标价格逐渐友好。
01 带量采购政策越来越理性
就医药行业政策影响而言,这些年最大的行业政策莫过于国家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包括后来的省级联采和省采)。这一政策直接导致了诸多上市药企的市值下降,医药上市药企估值普遍下跌。
可是大家有没有发现,从第三批国采开始,报价企业开始趋于理性,国采规则也逐渐变得规范友好。这主要体现在价格的约束上。
几批国采,有关报价的约束主要是以下三个规则:
1、“单位可比价”≤同品种最低“单位可比价”的1.8倍。
2、“单位申报价”降幅≥50.00%。
3、“单位可比价”≤0.1000元。
不高于一毛钱的单位可比价,使得企业报价空间偏小,出现了亏本报价。
从第三批国采开始,单位可比价开始采集全国招标的最低联动价,后面的国采甚至把原研的全国最低中标价采集上了,这使得单位可比价高出了不少,企业报价时回旋的空间大了,也就不会出现几分钱的亏本报价了。但这还不是主要的。
近期,有关第七批国采的规则修改在业内流传,单位可比价可能改成不高于0.20元已成为业内共识。而稍早前的广东45个国采续约产品,单位可比价不高于0.20元已经成为规则之一。如果第七批国采规则修改成真,大家想想价格是不是变得越来越友好?
今年9月份笔者在赛柏蓝发布的《中成药集采要来了,药企这样应对》(点击阅读)一文中,笔者曾建议修改报价规则,包括1.8倍、50%降幅等,以避免企业惨烈降价的囚徒困境。
笔者的这个想法并非和集采政策主导者交流的结果,而是作为几轮集采参与者的切身体会。最早在2020年1月参加第二批国采时,笔者就有此想法,现在终于可能实施,这体现了政策制定者的与时俱进。
国采中标价格友好后,国采、包括省采和省级联采,将不再是仿制药企业的滑铁卢,对于中标产品来说,反倒是最好的市场准入机会。没错,最好的市场准入机会,诸多中标产品的销售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部分二、三终端销量本来就大的口服制剂中标产品,除了带量之外,标外市场还能产生2倍带量的销量,这是不是最好的市场准入机会?带量采购政策的理性开展,将变成药企2022年最早的好消息。
那么作为药企将如何应对这一变化呢?很显然,抓紧时间做一致性评价,尽可能参加国采、省采并力求中标是不二选择。要注意的是,当下,仿制药一致性评价选产品的逻辑也变了。
02 仿制药一致性评价选产品的逻辑变了
仿制药的一致性评价曾经是很多药企的噩梦。2015年前后,很多药企纠结于要不要做,做哪个产品。时至今日,答案已经很明确了。但同时,仿制药一致性评价选产品的逻辑却变了。
过去,受企业财力的限制,药企一般都是选存量市场规模大、本企业市场份额占比也高的产品做一致性评价。
受国采中标产品续标时,亏本产品价格允许上涨;特别是国采产品报价规则越来越友好的政策影响,对于药企来说,只要是存量市场规模大的仿制药,即便本公司市场规模小,甚至销量是零,都可以开展一致性评价工作,冲击国采市场。
一旦中标,一年成百上千万的利润,赚的干净轻松。即便国采失标,也可以在标期结束后补标。最重要的是保住了产品批文。一致性评价,正在从仿制药的生死符变成仿制药的护身符。
还有一个问题,企业没有那么多的财力开展一致性评价怎么办?可以引入社会资本。
当前,有一些药企引入代理商的资本,共同就某个仿制药开展一致性评价工作,实际花费按比例分摊。做好后参加国采或省采,中标后利益按比例分成。不中标代理商自愿承担损失,但企业却保住了产品批文。这方面已经有现成的成功案例,药企不妨去尝试。
实际上,国采或省采中标概率越来越高,这也是一个趋势,比如第六批胰岛素国采,参加的11家企业全部中标。中标率越来越高这样的利好消息,将有利于社会资本加入一致性评价队伍。
03 预计2022年仿制药上市药企反弹明显
国采对仿制药上市企业冲击巨大,很多药企的PE值从之前的几十倍跌到了几倍甚至亏损。
预计2022年这种情况将改观,仿制药上市药企估值将普遍上升。这个判断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国采价格越来越理性和友好;另一方面,国内创新药在资本市场上不再受疯狂追捧,将使得一部分资金重回仿制药。
笔者判断医药行业触底反弹,除了上述因素外,还有另外两个原因:
一个是宏观政策环境将有利于医药市场发展:十二月初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了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
预计2022年,包括货币政策在内的经济政策将整体偏宽松。这对于过去几年一直被强监管的医药行业来说,是一个利好消息。
另一个是疫情影响将逐步被消化:新冠疫情导致的病人、医药市场营销人员行动受限,医疗机构营业受限,感冒等呼吸道疾病发病率下降等,对于行业影响较大。
不论2022年新冠疫情如何发展,在疫情常态化管控之下,医药市场受疫情的影响正在逐步被消化。如果2022年中疫情结束,则全年药品销售额有望实现两位数的较大增长。
从2018年开始国采,到2019-2021年的疫情陪伴下的多轮国采和省采以及联盟采购,医药人在坚守中已经走过了4个春秋。行业何时走出低谷?
今年9月,笔者曾在赛柏蓝发表《信号传出,医药行业将走出“至暗时刻”》。写那篇文章时,还仅仅是国采中标产品续标时容许亏本产品涨价的微弱信号。
今天看来,反弹的信号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强烈。笔者看好2022年的国内医药市场,特别是之前市值下跌明显的仿制药企业,明年将迎来明显反弹。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