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骨科耗材
|生物发酵
|原料药
|开拓药业

当前的位置:>资讯>行业新闻 > 正文

村医被“院长”诈骗8万 这四个问题值得反思

  •   来源:基层医师公社
  • 时间:2021-10-19
分享到:

核心提示:村医被院长骗8万据媒体披露,近日许昌市反诈中心接到报警,某村医被骗走8万元。10月6日晚,受害人(村医)手机上收到一条微信好

      村医被“院长”骗8万

      据媒体披露,近日许昌市反诈中心接到报警,某村医被骗走8万元。
      10月6日晚,受害人(村医)手机上收到一条微信好友请求,对方自称是该村医所在镇卫生院院长,受害人添加后并未与其过多聊天。次日(10月7日)9时许,对方以需要给领导转账8万元自己不方便为由,让受害人给指定账号先行垫付。
      受害人没想到对方会是诈骗,自己也没防范意识,便向对方进行了转账,后发现无法联系上对方,遂报警,共计损失8万元。
      正如有人评说,“不得不说,这位村医的防骗意识实在是不强。村医工资不高,8万元得多少年攒下的血汗钱呀!”

      村医被骗屡禁不止

      其实,像上述村医被骗的案例数不胜数,尤其是在考证方面被骗事件,时有发生。
      据笔者了解,多年前就有一名村医听信骗子能包办学历证书和执业医师资格证书等,陷入骗子的“连环套”陷阱,最终被骗10万余元。另一名村医听信谣言,不考试就能办到网上能查、国家认可的《执业药师资格证书》,最终被骗1万6千多元。
      据笔者不完全统计,骗子盯上村医行骗主要以下面这些内容:
      包办各种证件(比如学历证件、医师资格证、药师资格证、确有专长中医医师资格证等)。
      包办发表作品(如发表论文、出版专著、担任主编等)。
      冒充管理机关(比如冒充市场监管部门、卫生健康部门税务部门等)。
      冒充司法部门(比如冒充公安机关、检察院、法院等)。
      提供发财机会(比如提供专利产品转让、上市产品共同经营等)。
      冒充理财机构(比如银行、保险部门等)。
      冒充上级领导(比如卫生院院长、卫生健康局领导等)。

      村医屡被骗的反思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村医不知不觉就成为骗子“盯住”对象30多年。从信息闭塞年代到信息开放年代,依旧还有村医成为骗子“囊中物”。
      之前,由于网络安全并不完善,很多村卫生室、诊所的相关信息在网上轻而易举就能被查到,特别是担任村卫生室法人代表的乡村医生,其手机号码很容易被骗子获取。
      骗子得到村医联系方式后通过“大数据”模式分析,有针对性的以各种理由联系村医,一些防范意识落后的村医很容易就着了骗子的道
      从村医被“院长”骗走8万元这个案例中看出,这四个问题值得所有村医反思:
      1、村医与领导之间的关系
      很多时候,村医扮演“只能接受,不能反对”角色,这种情况容易给骗子提供机会,冒充相关领导行骗。
      2、村医信息了解滞后
      近年来,各种诈骗事件频发,这也给大家敲响警钟。要高度重视防骗方面常识的普及。
      村医以及村卫生室是向村民宣传防骗常识人员之一,理应加强自己的防范意识,上述案件反应出某些村医存在信息了解滞后的问题,值得大家反思。
      3、缺乏共同协作意识
      对于大部分基层医生来说,8万元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对于家庭也好,单位也罢,要“支出”8万元费用,应要征得相关人员的一致意见。村医通过微信转账给“院长”这么多钱,是否经过家庭同意,值得思考。
      正所谓“当事者迷,旁观者清”,多一个人知晓,便多一份提早识别骗局的几率。
      4、资金管理存在安全防范意识漏洞
      举个例子,如银行,若储户需要支取数额较大的资金,都要求储户提前预约,目的就是最大限度降低客户被骗风险。
      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同样不建议将大笔现金储存在家里,以及随意通过网络平台支出大笔资金。确需要支出前,一定要核实情况,确保安全支付。

免责声明:


1、本文转载自网络媒体,只为传递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2、如本文涉及版权,内容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
  时间进行相应处理!


我要点评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村医被“院长”诈骗8万 这四个问题值得反思_行业新闻_资讯_信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