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百奥泰
|礼来
|带量采购
|第五批国采

当前的位置:>资讯>企业动态 > 正文

鹰瞳冲刺港交所 难解医疗AI软件落地“结”

  •   来源:贝壳社
  • 时间:2021-09-27
分享到:

核心提示:作者:Jellybean今年3月和8月,科亚医疗、推向科技于港交所递交招股书;9月21日,数坤科技也如期开启上市步伐;一天后,据港交所

      作者: Jellybean

      今年3月和8月,科亚医疗、推向科技于港交所递交招股书;9月21日,数坤科技也如期开启上市步伐;一天后,据港交所官网信息,鹰瞳科技(Airdoc)通过聆讯。
      四家排队上市的医疗AI公司,拟迎来第一股。
      自2016年以来,大火时期出现的AI诊疗企业,偃旗息鼓了一批,退出战场有一批,还有一批活了下来,大跨步迎接新的难题。
      以2020年为分界点,疫情之下,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各级医疗资源存在短缺的现象得到重视。国内加快了医疗AI三类证的审批进度,以科亚医疗为首,拿证获批变得频繁。
      医疗AI诊断行业的发展也开始出现分化;尤其近期,获批、融资与IPO消息交替出现。
      随着政策环境、技术的成熟,融资和上市是维持企业生存的必选项,而以鹰瞳为首,医疗AI企业有望开启二级市场的阀门。

      1、不可否认的进步性
      很长一段时间里,当资本市场在反复的情绪里游走时,AI辅诊软件的名字几乎不被医疗机构熟知。作为AI最有望实现成熟应用的领域,医学影像领域有着诸多痛点。

 
资讯3-1
人工智能医学影像,截图自:推想科技招股书

      供需失衡是传统医学影像行业的最大痛点。
      总体上,医学影像需求的增长超出医生增长量。数坤科技招股书显示,中国医学影像数据量的年增长率约为30%,而医生人数仅以每年6%的速度增长。随着医学影像设备及相关技术复杂度的提升,医生将需要花费更长的时间才能完成单个影像的判读。
      基层医疗机构医生则普遍缺乏使用先进医学影像诊断疾病的必要经验,大量患者流向大三甲医院,然而三级医院医疗人员数量仅占医疗人员总数的8.5%。且当下的大三甲医院中,热门科室医生每日的接诊量早已严重超出负荷。
      此外,流动的患者必然意味着需要进行重复诊断,这背后是对有限医疗资源和医保开支的浪费。
      AI辅诊软件相对于传统医学影像有其不可否认的优点。
      以肺癌诊断为例,作为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癌症,患者的生存率与诊断时癌症阶段有极大关联;根据推想科技招股书显示,早期肺癌患者的5年相对生存率为24.2%,而晚期癌症患者的生存率则为6.8%。但由于肺癌的侵略性和异质性,75.8%的患者到了晚期才初次得到诊断。
      使用AI肺结节检测产品可在短时间内完成初步筛查,降低漏诊率,且兼具高灵敏度和准确度。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AI肺结节检测产品可帮助医生识别微小结节,并通过存储的患者数据比较,帮助医生灵敏定位结节,降低漏诊率;一些先进产品可通过直方图和肺结节动态跟踪协助医生进行密度分析,进一步提升临床诊断准确度。自动生成的报告结果,能实时发送至医生进行最终诊断。
      不仅如此,推想科技招股书显示,越早得到治疗,癌症的治疗成本通常越低。在中国,首次诊断为早期阶段的肺癌患者终生直接治疗的费用约为9200美元,而首诊即为晚期的患者治疗费用约为1.78万美元;此类情况在美国亦是如此。
      依托于庞大的数据库和深度计算技术,AI肺结节检测产品能承担起资深医生的角色,提高三级医院的运营效率和基层医院的诊疗能力,改善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的境况。
      在患者端,则能通过提前干预降低发病率、进行早期治疗,达到节省后续医疗费用、减轻临床治疗痛苦、提高生存率的效果。
      资本和政策的助力亦是对AI辅助诊断进步性的肯定。
      2019年以来,药监局不断从定义、分类、审批角度完善AI医疗产品的制度规定。今年7月,国家药监局发布公告,进一步提出明确医疗AI软件的监管分类 ,并依据用途将其划分为决策支持类软件、影像/数据处理类软件、分析和挖掘类产品及医疗助理类产品四类。
      此外,尽管几番遇冷,资本从未离开医疗AI行业。据统计,从2015年至2020年,中国人工智能医学影像市场的融资金额从5亿元增至3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45.3%。
      未来,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显示,人工智能在医学影像领域的渗透率将不断提高。例如MRI扫描,其人工智能的渗透率将从2021年的0.3%提高至2025年的15%,复合年增长率达176.1%。
      多方的乐观态度和积极行动助推一批企业走上IPO的道路。作为国内首张AI医疗器械三类注册证的得主,科亚医疗最先开启了IPO步伐,稍晚三个月的鹰瞳则率先通过了聆讯。
      这对国内行业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但具体的发展进程仍需从现实着眼。

      2、艰难的市场拓展
      处在第一梯队企业们到底发展到了什么阶段?距离“战略终点”还有多远?根据招股书,贝壳社从产品、研发、商业化三个角度,对四家公司的信息进行了简要梳理。

资讯3-2
资讯3-3
贝壳社制图

      从上述信息可知,营销策略上,各家均选择从关键意见领袖、知名医生和顶级医院入手,逐步扩展至各层级医院。通过医生培训,建立其对自有产品依赖,从而对后续产品进行追加销售。
      但合乎逻辑的商业化策略,在现实场景里无限减速。凭借技术和产品获得资本和政策的支持后,市场教育仍然是当下医疗AI辅诊公司的重要任务;至少从目前来看,医生群体中仍有“不太买账”的情况。
      最关键的,是信任度不高。东部省份某三甲医院的影像科医生陈涛——国内第一批接触和使用医疗AI辅助诊断技术的医生,此前接受某相关媒体采访时曾透露,他每周要处理要300-500位患者的肺部CT,数量在6到10万张;尽管辅诊产品的准确率最高达95%,“很多医生依然习惯两个软件一起使用,查漏补缺,最后再自己检查一遍,以防错漏。”
      基层医院不仅无力购置此类昂贵设备,更缺乏操作设备的经验和能力。一位医疗行业从业者告诉贝壳社,一家企业曾免费将产品赠送给基层医疗机构,但几乎没有得到使用。
      不仅是医院端对新生技术的质疑,定价的空白、数据安全保护等因素的考量,都是摆在企业面前的现实问题。
      据贝壳社了解,2012版价目表并未涉及AI辅助诊断新项目,因此无法进行收费。而改变这种空白需要多方协同;且新医疗器械进入首个省份的定价项目目录,据灼识咨询研究,通常需耗时一至两年。
资讯3-4
截图自:鹰瞳科技招股书

      从这个维度看,国内跑得最快的,是眼科AI诊断。根据鹰瞳科技招股书,截至目前,已有5个省份的地方政府发布了关于眼底影像分析的定价指引。安徽省两家医院分别将单次眼底影像分析的价格设定为140及180元。至于心血管和脑血管AI辅诊产品的定价,从目前来看尚需一段时间。

      乐观和悲观的底牌一一亮出,先发者有先发优势,对于后入场者来说,虽面临的市场和监管环境更为成熟,但技术创新的门槛也更高。
      但无论处于哪个发展阶段,最难的,还是落地;因而对于医疗AI赛道内企业来说,反超的机会一直都在。此次鹰瞳科技通过聆讯,必然会为整个行业注入一针强心剂。

参考资料

八点健闻,《AI医疗的中场战事: 资本疯狂烧钱,公司拼命亏损》
鹰瞳科技、推想科技、科亚医疗、数坤科技招股书

免责声明:


1、本文转载自网络媒体,只为传递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2、如本文涉及版权,内容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
  时间进行相应处理!


我要点评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鹰瞳冲刺港交所 难解医疗AI软件落地“结”_企业动态_资讯_信销网